尋味瀘州,舌尖上的“非遺”味道
發布時間:2023-06-13 10:25:59 來源:中國網 瀏覽次數:0
瀘州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多樣富集的綠色食材,成就了獨特風味。瀘州的“非遺”美食,在品嘗味道的同時,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也值得品味。瀘州這些特色“非遺”美食不容錯過。
先市醬油

在合江,先市醬油“調和五味,口福萬家”,是中國醬油傳統釀造的活化石,更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1893年至今,先市醬油百年堅守傳統技藝,其傳統釀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據《合江縣志》記載,先市醬油傳統釀制技藝釀制的醬油具有“濃郁清香,醇和爽口,咸甜適度,鍋煎不糊,久存不生花”等特點。
瀘州鄧氏桂圓干果

瀘州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成就了我國成熟期最晚的桂圓,最遲十月中旬瀘州人都還能吃到鮮果桂圓。公元1628年,鄧氏家族祖先鄧道協對鮮桂圓、荔枝進行晾曬和土灶烘烤,使得鮮果可以保存一整年甚至更久。瀘州鄧氏桂圓干果傳統制作技藝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納溪護國陳醋

護國陳醋始于1889年,具有130余年生產歷史。產品經過四個步驟,三十六道工序,按照護國陳醋特有的祖傳配方和傳統手工技藝,固態發酵,三年陳釀精心配制而成,系傳統小壇釀造食醋的典型代表。納溪護國陳醋傳統釀制技藝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瀘州肥兒粉

始于1819年,創于1956年的瀘州肥兒粉,早先的產品叫“瀘州米羹羹”,其作坊生產始于清康乾盛世,興于嘉慶道光兩朝,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嬰幼兒補充食品之一,它采用樂捷配方和比善工藝,是瀘州的特產、四川的老字號。瀘州肥兒粉傳統制作技藝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江門葷豆花

江門葷豆花可追溯到夜郎古國江門寨,在豆花的基礎上,加入瘦肉等形成與原豆花不同的風格,故別于原豆花而叫做葷豆花,而又因起源于江門,所以叫江門葷豆花。江門葷豆花傳統制作技藝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很大的程度上講,江門葷豆花的正宗與否,可以從蘸水上分辨。辣椒搗成的醬加上芝麻和花生、地道的蘸水還要放生菜油或木姜子油,再放點味精和香蔥,香氣撲鼻、讓人食指大動。
納溪活水兔

活水兔始創于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歷經幾代傳承人的不斷完善、改良,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川菜。納溪活水兔傳統制作技藝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密密麻麻的花椒,熱騰騰的滾油,獨特的香氣和麻辣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瀘州風雪糕

瀘州風雪糕以優質糯米,新鮮豬板油和上等白砂糖為原料制成,形同冰雪凝聚,潔白晶瑩,風味獨特,入口香甜而化渣,油而不膩,易于消化。瀘州風雪糕傳統制作技藝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兩河桃片

兩河桃片始產于清光緒年間,由糕餅師羅承安用優質糯米、核桃仁、蜜桂花、豬板油等主要原料,反復實踐精制而成,甜度適當,清香可口,“卷得攏,撕得開,點得燃”,因其風格獨特,譽滿全川。兩河桃片傳統制作技藝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兩河桃片分核桃軟型和椒鹽脆型兩種口味,營養豐富、價廉物美、攜帶方便、做工獨特、吃法講究、老少皆宜。
水尾椒鹽火肘酥餅

水尾椒鹽火肘酥餅隨中國傳統中秋佳節應運而生,始創于清末民初年間,歷經四代人的傳承,興盛一世。水尾椒鹽火肘酥餅傳統制作技藝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酥餅精選豬腿肉,用料十足,經過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色澤金黃,十分可口。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皮色黃亮,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咸度適中,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太伏火腿傳統制作技藝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火腿中內含有19種氨基酸,9種微量元素,5種維生素,故而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老少皆宜,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古藺麻辣雞

古藺麻辣雞是古藺縣的一種特色食品,是古藺人祖祖輩輩研究出來的一種鹵制小吃,以鮮、香、麻、辣著稱。古藺麻辣雞傳統制作技藝是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古藺麻辣雞曾在《舌尖上的中國2》“露臉”,現在已經走出四川,并遠銷國外。
瀘州這么多“非遺”美食,你愛了嗎?(瀘州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 供稿)
上一篇:四川合江:端午艾草粑,軟糯又清香